全天可视化,家校同步,家长随时查看;
孩子到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服务;
全方位育人分阶段教学,十大科学系统课程;
住校老师24小时响应家长需求;
常常听到有些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
“总觉得家里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过于追求完美,该怎么办才好呢?”
“平时很小的事情,我看着也没多大点事,可是孩子总会非常地在意。”
“特别看重自己的分数和表现,喜欢被别人表扬,对自己要求很高。”
“说孩子完美吧,其实就是“一根筋”!手头在做的事情就是做到半夜也要继续,有时候还把自己急得嚎啕大哭,怎么劝也不听。”
其实,很多父母是矛盾的。
既希望孩子能够有良好的自我驱动力去追求完美,同时又担心过度的追求完美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
的确,追求完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孩子的潜力和动力。
当追求完美变得过度,甚至到了孩子会与自己较劲、过分挑剔自己的地步时,就可能会演变成为一种心理问题,严重时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在润德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有一名来自山东的学员——晓晓(化名)。
在来基地之前,她也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高、追求完美到近乎苛刻地步的孩子。
正是这种对自我的高期望让她一直在焦虑和困扰中挣扎,内心几乎崩溃。
最终导致心理和身体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休学了两年。
幸运的是,在基地和渠老师的帮助下,现在的晓晓已经彻底实现了自我成长。
完全释放了那些束缚她的完美主义枷锁,不再被不良情绪困扰,是一个拥有健康心态、自信面对生活的孩子。
晓晓的成长与转变不仅得益于基地和渠老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更在于她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今天,我们采访到了基地的心理咨询师渠老师,她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关于晓晓在来基地之前的种种困扰和表现。
渠老师说:
“晓晓从小就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孩子,平时只要做错了一道题或者偶尔考试成绩不好时,她就会自责很久。
看到其他同学报兴趣班,即使不喜欢她也会强迫自己去学,不允许自己落后。”
渠老师继续说道:
“初中前的晓晓其实特别懂事、学习努力上进,对爸妈的话也百依百训。
进入初中以后,晓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特别不稳定,暴躁、易怒,感觉整个人十分焦虑,还经常和爸妈吵架。
她的爸妈当时以为女儿正值青春期,再加上学习压力增大,就没往心里去。
可升入高中,晓晓的情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
有一段时间还特别排斥上学,学习态度也变得敷衍了事,整天吵着说自己失眠、手麻、心慌。
其实,晓晓的这些症状都是心理问题的一些外在表现。
晓晓的爸妈以为是她的身体出现了问题,辗转多家医院咨询,最后在某医院的精神科被确诊,晓晓患有焦虑和抑郁症。
手足无措的他们只能先让晓晓住进医院服药诊治。
可一段时间过去,晓晓的情况却依然没有缓解。
为了寻求专业的帮助,他们经过一翻专业咨询,最终带着晓晓来到了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想要借助基地专业的力量,帮助他们的女儿改变目前的状态。”
听到渠老师的讲述,我们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晓晓由原本懂事、优秀的好孩子变成了如今的这副模样?
她在这段心路历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痛苦?基地和渠老师又是如何帮助晓晓进行调整和改变的呢?
让我们一起跟着渠老师的讲述,共同揭开晓晓成长背后的故事。
寻找问题根源
一味追求完美,让孩子变成自卑的“可怜虫”
晓晓的爸妈都是事业有成的人,对自我的要求都特别高。
晓晓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在父母眼中,晓晓一直是那个需要为妹妹树立榜样的角色。
“你要为妹妹做好榜样,要努力做到最好,否则就会落后。”这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句话对晓晓来说仿佛像是一句咒语,每天不停地催促着晓晓要努力,凡事都要做到极致。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爸爸对晓晓的要求格外严厉,说一不二,不允许她有任何反驳。
晓晓对爸爸的话也从来都是言听计从,从未有过丝毫的违逆。
晓晓的每一次考试、每一次表演、每一次竞赛,都会被爸爸像“放大镜”一样去审视。
只要有一次没有达到期望,晓晓就会受到很严厉的批评教育。
为了达到爸妈的期望,晓晓每天特别地努力,如同上了发条的“陀螺”。
她努力学习,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就连周末都不休息,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无论她怎么努力,爸妈的期望总是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
这种压力和焦虑让晓晓的内心逐渐崩溃,性格逐渐发生变化。
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让她变得敏感又自卑
晓晓的自尊心非常强,特别在意身边人对她的评价,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
如果别的同学说她的衣服不好看,即使自己很喜欢,以后也不会再穿。
如果听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晓晓就会沾沾自喜一整天;可一旦被批评,她又会闷闷不乐很长时间。
有一次,班里在评选班干部的时候,班上有的同学没有给晓晓投票,她就认为同学们不喜欢她,在针对她、排挤她。
美术课上,老师挑选了一些好的作品给同学们展示、点评。
就因为有的同学说了一句,“这里画得好像不太准备,还能更好一点”,晓晓就再也不愿意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
甚至还因为这件事情,晓晓有很长时间都没有和同学说过一句话。
升入初中以后,晓晓对别人的评价越来越在意,甚至听不得别人说她一个“不”字。
晓晓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她害怕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失望,更害怕听到任何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
这种对别人评价的过度依赖,让她的内心变得异常地脆弱。
每当考试不如意,或是听到身边人对自己的议论,晓晓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中。
她感觉所有人都在批评她、否定她,这种压力让她渐渐失去自信和勇气。
慢慢地,晓晓开始变得畏畏缩缩,做事情小心翼翼。
性格逐渐变得敏感、自卑,从来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生怕被别人看不起。
过高的完美主义,是对自己的深刻“否定”
在晓晓爸妈的眼中,完美是唯一的标准。
受到他们的影响,晓晓从小就养成了追求完美的性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会留一些课后作业,每次作业量不多,很快就能完成。
但晓晓却不行,非得半小时乃至1小时才能完成,必须把每个字都写得特别规整才可以。
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不如自己想象中完美,她就会特别不安,硬要擦掉重写,有时候反反复复写好几遍。
晓晓的作业也因此成了班里学习的榜样,而晓晓也一直是老师和爸妈眼中的骄傲。
升入初中,随着学习和升学压力的增大,晓晓的身体素质变得特别地差。
经常隔天差五地生病、请假,导致她耽误了很多课,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
有一次月考,晓晓的考试成绩出人意料的糟糕,原本能排到年级前10名的成绩,这次却一下子下滑到30名开外。
看到以前那些比她考的差的同学,现在却取得了好成绩,巨大的反差让她的内心特别接受不了。
她觉得同学们都在进步,而自己却一直在退步,这种焦虑的情绪让晓晓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每次考试前,晓晓都会异常地焦虑和害怕,担心自己的成绩会不尽人意,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高一暑假开学后,晓晓的焦虑情绪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学习状态直线下滑,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劲。
这让一向对自己高要求、追求完美的晓晓难以接受,心态几乎崩溃。
内心的压抑和情绪的焦虑、急躁让晓晓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自己。
对爸妈的关心变得格外敏感和抵触,说不上两句就冲他们大吼大叫,干脆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门也不交流。
后来晓晓每隔几天就会让妈妈给老师请假,每次都说自己心慌无力、手麻脚酸,没有办法去上学。
爸妈以为晓晓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带她去了好几家医院检查。
最后的诊断结果却令他们十分震惊:晓晓患上了焦虑和抑郁症,并且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
这个消息对于晓晓的爸妈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但为了晓晓的身体健康,他们不得已只能让她暂时休学,住院休养。
实现完美蜕变
经过渠老师的讲述,我们了解到,截止目前她已经为晓晓做了25次的心理咨询。
在这个过程中,渠老师运用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晓晓量身定制了一套个性化的心理疗愈方案,帮助她走出困境。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渠老师都是在哪些方面来帮助晓晓实现蜕变的。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晓晓的心理防御意识非常强,初到基地时,面对渠老师的询问她总是特别地抗拒。
渠老师首先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每天都陪在她身边。
渠老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倾听,耐心地倾听晓晓的心声,试图从晓晓的话中找到那些被隐藏在心底的真实情感。
对晓晓的任何话,渠老师没有批评、没有指责,而是以一个理解者的身份,温柔地接纳晓晓的困惑。
运用共情的方式去接纳晓晓的负面情绪,鼓励她放下心中的包袱和顾虑。
逐渐,在渠老师的耐心陪伴和引导下,晓晓放下了心中的防线,向她打开了心扉。
学会与情绪和谐共处
为了缓解晓晓手麻、心慌等一些躯体化症状,渠老师采用【正念】疗法,帮助晓晓重新建立与身体的深度连接。
渠老师引导晓晓去关注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细微感受,感知它的存在。
鼓励晓晓尝试着放慢呼吸、放松身体,让紧绷的神经可以逐渐松弛下来。
引导晓晓不再惧怕那些不适的症状,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们。
帮助她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谐共处。
重新审视自我价值
在与晓晓建立信任关系后,渠老师运用【精神分析】心理疗法来探索她的内心。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晓晓一直认为自己只有表现得最优秀时,才能值得被爱。一旦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她就会陷入深深的恐惧。
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在父母的高度期望和严厉要求下,逐渐内化的一个信念。
为了帮助晓晓打破这一束缚,渠老师鼓励她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学会接受和拥抱真实的自己。
同时,渠老师还引导她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认识到爱并非只与优秀相关,让她理解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指导晓晓该如何学会更加自信地与人交往,不再过分追求和在意他人的评价,重新找回了自我。
打破对完美的执着追求
为了深入了解晓晓的内心世界,渠老师运用【潜意识意识化】疗法,逐步揭开她追求完美、渴望得到别人喜爱的心理动力。
渠老师引导晓晓要学会自我觉察,深入体验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状态。
学会调整自己的期待,要在合理范围内追求完美,同时也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逐渐,晓晓开始反思,明白了自己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实际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
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还阻碍了她与别人的真实交往。
经过渠老师的引导,晓晓不仅学会了以更加真实、宽容的态度面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变得更加自信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厌学等问题解决方案
润德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家庭教育
九州金榜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