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可视化,家校同步,家长随时查看;
孩子到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一对一服务;
全方位育人分阶段教学,十大科学系统课程;
住校老师24小时响应家长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一周年,影响已开始显现。近日,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
《意见》要求,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用好社会育人资源;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家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等。
“学校要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并切实提升相关领域的专业化水平。”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说。据介绍,此前很长时期,从师范生的培养端就没有把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必修课来设置,相关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想要迅速提高学校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对现有师资队伍是一个挑战,需要学校做大量工作。
夏婧和她的团队花了9年时间研发“品格教育”课题,将儿童成长所需的30种品格、40项技能量化成具体的教学体系,已经在全国1000多个幼儿园实施。通过给幼儿园教师做培训,植入教案课程资源,采用双师模式打造家长课堂,效果颇佳。
据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介绍,为了保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具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教育部已经将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培养纳入“国培计划”。
《意见》还强调,社会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在完整社区建设过程中,形成15分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圈,当家长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能够便捷、快速地在身边找到专业人员、获得专业指导,从而解决家庭教育指导“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社区提供家庭教育帮助的理想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讲师孙丽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社区在家校社共育结构中不可或缺,可以通过建设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等方式开展服务,推动家庭育人能力提升。
据夏婧介绍,在美国的家长教师联合会制度中,社区的社工会进入到家庭,观察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形式、孩子的发展情况,给家长提供适宜的指导。在国内一些城市,不少社区已将家庭教育做得有声有色。
“孩子们,你觉得小区里有宝藏吗?是什么呀?”2022年11月8日,一堂别开生面的“幸福社区家庭成长课堂”在杭州拱墅区康桥街道吴家墩社区进行。来自浙江省开放大学和拱墅区的社区家庭教育讲师通过互动性课程和游戏,让孩子们去了解自己所住的社区,让孩子和家长在合作学习中理解幸福、共同成长。这是社区家庭教育场景建设项目在拱墅区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成立杭州首个街道级教育基金,出台支持家庭教育相关措施,康桥街道成为拱墅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首批试点街道之一。
“相较于课堂教育,社区家庭教育更强调家庭成员的相互陪伴和共同成长。”拱墅区社区教育学院院长伍卓凌介绍,社区家庭教育探索全生命周期的学习模式,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0-3岁的幼儿,都是社区家庭教育的对象。伍卓凌举了个例子,现在有很多老人很想在孙辈教育中有参与感和存在感,但是因为教育理念不同,极易发生家庭矛盾。“我们通过社区家庭教育,把新的教育理念带给老人们,让更多的老人有能力参与孙辈的教育与成长,更有生活的满足感。”
2月21日,重庆市荣昌区法院发出《家庭教育指导联动提示书》,提出协同相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家庭教育工作联动机制。此举为全国首创。《促进法》实施一周年,影响已开始显现。“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动员全社会力量为父母行使教育权利与履行主体责任赋能,帮助父母养育好孩子是这部法律的立法精神之所在。”康丽颖说。
多年专注青少年叛逆、厌学等问题解决方案
润德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家庭教育
九州金榜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