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润德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润德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特邀专家岳晓东博士:抑郁症“不可小觑”,家长要正确认识抑郁症的危害!
发布日期:2024-10-24 16:10:00 浏览次数: 0

提到青少年一词,人们通常会联想到青春、阳光和美好,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隐藏在这背后的秘密和痛苦。

随着社会压力的急剧增加,很多家长都被社会的竞争压力所裹挟,根本没办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加之学业和生活带来的压力,这就导致孩子的抑郁症问题越来越高发。1

抑郁症并不小众,只是不易被察觉。 

和成年抑郁症相比,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抑郁症表现往往比成人更具有隐蔽性。

尤其是在青春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更容易被叛逆期的标签所掩盖,自己往往深陷痛苦却不自知,不知道如何有效求助,家长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引和帮助,导致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低谷,等到发现的时候却为时已晚,孩子很容易走向极端,后果不堪设想。

为帮助家长更好地正确认识抑郁症,了解抑郁症的危害,润德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特邀专家岳晓东博士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专题讲座——身为家长更应该认识到抑郁症的危害。岳晓东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为家长们深入剖析了关于青少年产生抑郁现象背后的成因,分享如何识别抑郁症,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如何预防抑郁症,教家长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重拾生活的信心与目标。月晓东

研究成果:在个人心理健康、创新心理学、幽默心理学和青少年偶像崇拜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绩斐然,并先后在国内外的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影响深远。

根据《2021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

在小学阶段,有抑郁倾向的孩子,即抑郁检出率已经达到了10%。而在这个阶段,真正的抑郁症也就只有1.2%;到了初中阶段,这个比例急剧上升。有30%的孩子出现了厌学情绪,而抑郁症的出现率也达到了8%;到了高中阶段,有抑郁倾向的孩子比例更是高达40%,抑郁症比例为11%

第二组数据,预估了中国现在已经有9000万人有抑郁倾向或已经存在抑郁症。也就是说,每1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抑郁症,这是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

而我们的青少年抑郁症比例更是高达10%,这意味着10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抑郁症。尤其是在全国各大医院的心理或精神科可以看出,现在患有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个扎心的事实足以说明了我们与抑郁症的距离其实特别近。

抑郁症的整体表现

抑郁症的临床标准主要是通过症状学来判断。所谓症状学是指,医生主要依赖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

比如,生活中缺乏幸福感、自我仇恨、容易放弃、嗜睡或失眠、对周围环境有敌意,有自杀意念、自残行为等。

在这些症状中如果出现其中5个症状,并且持续两个星期,就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

抑郁症有三个明显特征,分别表现为懒惰、散漫,情绪低落。经常会感到悲伤、无助、绝望和失落感,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缺乏热情和动力,还可能会伴随着焦虑、急躁、易怒或者易激惹等。

从生物学或病理学方面看,抑郁症主要是因为神经递质出了问题。

例如,大脑神经反应迟钝或过度兴奋、多巴胺分泌不足导致的快感缺失、血清素走低导致的疲惫不堪,以及肾上腺素飙升导致的易怒和发脾气等,这些都是生理指标所呈现的。

2

导致孩子产生抑郁的原因

当今孩子面临着诸多压力,其中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业,包括上课、作业、考试等,这些压力让他们感到无法承受,成绩的起伏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波动。此外,他们还要面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比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学校霸凌或欺凌现象,以及师生之间的误解、老师对学生的不信任,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

因此,学校就像一个自卑训练营,在这里孩子没有成就感,只有挫败感,就会变得缺乏自信,感到越来越自卑。

很多孩子之所以会患上抑郁症,是因为他们已经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处于非常虚弱的状态,然而家长却仍然强迫他们去做一些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事情。而这些的压力和挫折一路积累,最终就会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抑郁症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现象,也是一个病理学和生物学的现象。

当孩子在生物学上出现挫败感或在病理学中出现严重障碍时,如果再去强迫他做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事情,就像让一个虚弱不堪的孩子跑一万米,并且命令他站直了别趴下,反而进一步加重了他的症状。 

因为人在虚弱的时候,最简单的疗养方法是静养和修养,以恢复元气、抵抗力和免疫力,这样才能让他们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反之,如果让一个孩子整天面对困境,他就会感到很累,抑郁症就随之而来。当抑郁症来临时,我们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观念来对待它。

如果孩子的情绪非常低落,那就需要药物的介入。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意志力,只是他的情绪已经被病态所控制。

所以在这个时候,作为家长不能再给孩子讲一些空洞的话,比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坚持就是胜利等。这些话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自我挫败和自我攻击。

3

抑郁与焦虑的共存现象

焦虑是指孩子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抑郁则是指出现了问题,孩子根本不想面对,也不想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感到焦虑,他可能会想要勇敢地面对困难,但不知道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问题。而抑郁则意味着他已经彻底不想面对问题,已经放弃了。

所以现在有些孩子选择在家躺平,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学习不好。

有些学习好的孩子也同样不想面对问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以前学习很好,但现在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导致他们无法自我接纳。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无力感和压迫感导致了孩子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

所以他们才会选择撤退,不想去面对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躺平

其实,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共病的现象。之所以会共同存在,是因为它们都源于面对困难时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也会影响到孩子的睡眠和学习状态。

临床数据显示:抑郁症和焦虑症有高达60%的重叠率,这意味着很多抑郁症同时会有这两种病态。因此,当我们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时,应该首先理解他们最初可能是焦虑症,只是因为无法应对困难而逐渐陷入了抑郁的状态。4

从心理学和病理学角度看抑郁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抑郁症往往存在绝对化思维、灾难化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等问题,同时他们可能会有偏执的见解和不良习惯的养成。所以,孩子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常常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大脑神经递质出现问题。

例如:五羟色胺不平衡、多巴胺不分泌、血清素水平下降等,这些都可能出现失常的状态。长期的失眠也可能导致植物神经紊乱,用中医讲就是肝火旺,就导致孩子很容易发脾气、烦躁不安,而且睡眠质量还不好,这是生理学的现象。

家长如何应对抑郁症

抑郁症不是完全由意志力决定的。

 如果孩子有抑郁症,不想社交或不想上学,即使家长对孩子进行了思想沟通,孩子仍然可能无法回到学校,那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解决学习无力感的问题,而学习无力感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如果孩子能把自己擅长的科目学好,扬长避短,就不会那么绝对化地看待自己,觉得自己任何方面都很崩溃 

另一方面,即使家长改善了家庭关系,孩子也可能没有回到学校,这也是因为孩子没有解决学习无力感的问题。所以,很多孩子在没有解决学习无力感的情况下回到学校,那就随时都可能复发抑郁的状态。

 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真的存在抑郁症,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帮助孩子调整。因为此时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非常虚弱,遇到一点挫折,他就可能选择放弃,不愿再去面对问题。

5

家长除了改善家庭关系外,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无力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的阴影。

父母在对待抑郁的孩子时,应当充满耐心,如同对待一位卧病在床的病人,不能强迫他立即起床去干农活或锻炼身体。因为他已经元气大伤,身体和心理都非常虚弱。遇到一点挫折,他就可能选择放弃,不愿再去面对问题。

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你让他像正常人一样去面对生活,甚至要求他做到更好,那是非常不现实的。就像是试图让一个已经躺下的人立刻站起来,并且还要跑万米,这是不可能的。你不能期望他一下子就能恢复正常,这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调养。 

因此,家长在面对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孩子时,应该更加理解和关心他们,而不是简单地指责或施加压力。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慢慢康复,帮助他们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家长的陪伴大于管教

正面管教”≠“全面管制

作为家长,除了要理解抑郁症与焦虑症的共存现象,也要了解抑郁症心理学和病理学的解释。为了帮助家长更好的理解孩子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我建议大家阅读我写的一本书,名为《关键陪伴》。在这本书中,我提出了一个理念,即在小学阶段,对孩子应该多一些管教,而在初中和高中以后,则应该更多地陪伴他们。

也就是说,陪伴的重要性大于管教。

孩子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是因为家长将所谓的正面管教误解为全面管制。进行全面管制的结果是,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只能被动地接受家长的安排。这种做法就像拔苗助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以至于让他们无法承受。所以孩子的内心积累了很多愤怒和不满,最终要么彻底崩溃,要么爆发出来。

现在很多家长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却忽略了他们的付出和成长。每天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指责,孩子却只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和不被鼓励。家长这样做实际上是对孩子情感冷漠综合症的表现。

陪伴孩子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在《关键陪伴》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如何理解孩子学习不容易。孩子的拒绝现象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其中与家长的错误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监督孩子写作业,当家长在监督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内驱力,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窒息感,渐渐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关键陪伴》中,我还提出了让孩子筑梦、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焰、发挥他们的特点和优点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家长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同时,家长也应该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6

写在最后:

抑郁的青春期,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而无条件被爱的底气,才会伴随他走向未来。

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感谢跟孩子共同应对了这样一段挑战,因为你放下了身为父母的全能自恋,学会了爱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给他的少年时光涂上了温暖的底色。